第(1/3)页 由自己担任少傅,这原本就是议好的。 毕竟,两王通敌叛国案,注定会被载入史册。 如果主审此案的官员不受封赏,是说不过去的。 但那王安石,一直都是在地方上为官,何以摇身一变,成了太子少师? 就算是要将王安石留给储君,也不能这般升官吧? 最起码,也得重视一些面子工程吧? 当然,这跟卫渊无关,“久闻王大人才名,由他担任太子少师一职,是再合适不过。” 他如今掌握的实权官职,也就一个马军司与兵部侍郎。 而且还是四品到从三品。 唯有勋官上护军与即将被封的太子少傅一职官衔较高。 但不管怎么说,这是卫渊一步一步走上来的。 不像王安石这般,直接连升数品,成为了吏部尚书与太子少师。 这在大周开国以来,都是不曾发生过的。 可见,赵祯已经迫不及待的,要着手安排一些事情了。 赵祯好奇道:“你听说过他?” 卫渊笑道:“方才诸位大人不是都在议论他吗?” 赵祯莞尔一笑,“你小子是朕看重的未来柱石,倒是不用急着拍他的马屁。” 卫渊道:“他王安石再有才,又没在这,臣身为陛下亲封的忠勇伯,也犯不着拍他的马屁。” “臣只是想说陛下您识人善任。” 一句玩笑话,将大案落幕之后的几分惆怅与肃穆冲散。 赵祯语重心长道:“卫卿,朕让你主审两王通敌案,你这心里,可有什么想法?” 卫渊摇了摇头,“臣还是那句话,陛下让臣怎么做,臣就怎么做,绝无怨言。” 赵祯无言。 卫渊继续道:“旁人都说,是因为臣有个好师父,所以才能有今时今日的地位。” “但臣心里清楚,若无陛下,则无臣今日,所谓君臣父子,臣为君分忧,理所应当。” 赵祯点了点头,“好卫卿,你的路还长着呢。” “前些时日,王安石还给朕上了份劄子,也说了请开海禁这事。” “年前大议,朕会敲定你少傅的位置,开春三月,你带着新军到南方去给朕打几场漂亮仗。” 卫渊郑重作揖,“请陛下放心。” 赵祯又道:“王安石入京之时,你待朕去迎一迎。” “伱们二人,都是国朝的肱股之臣,提前相识,也有助于你们将来同朝理政。” 卫渊稍感惊讶。 让我去迎王安石入京?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? 未来肱股之臣只怕是一对未来的韩章与张辅了。 皇帝下旨,卫渊自是要遵从的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