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卫渊与燕达依旧保持沉默。 韩章等一众大臣,陆续推荐了几名臣子,都比较年轻。 比如那范纯仁,乃是范文正公之子。 还有苏澈,出身苏家,还有海家与几名嘉佑二年的进士。 那些人,都被视为‘清流’。 不过,赵祯却并不满意, “自古以来,人才难得,尤其是改革进取之才。” “范纯仁守成有余,但进取不足。” “朕这里,倒是有个人选,可为吏部尚书。” 随着大案落幕,朝中的确急缺人手。 但赵祯兴大狱目的之一,就是要打压韩章一党,怎么可能,还会用他们举荐的人才? “陛下,不知您认为,满朝文武,谁可担吏部尚书?”欧阳永叔开口询问。 赵祯卖了个关子,并未直接说出人名,而是让他们看了一篇文章。 此文章名为《上皇帝万言书》。 韩章等人陆续传阅看起,边看边有讨论: “财力日以困穷,风俗日以衰坏,根由在不知法度?此人,锋芒极甚。” “方今之法度,多不合于先王之政.以孟子之说,观古今之失.想法不错,尚缺磨炼。” “文章写得甚好,但也只是文章写得好,口气也大,说满朝诸公,只识治财不得其道,空口白话,谁都会说.” “.” 初看时,他们只觉着文章写得还行,但写这篇文章的人,可能不行。 太爱说大话了。 你谁啊,就敢上书陛下,妄议国策? 还说我等不懂生财之道,只晓得开源节流? 然而,当他们看到文章里‘苟且因循之弊,合于当世之变’这句话之后,纷纷都是面色一变, “好气魄!” “因天下之利而生天下之财,并非一昧开源节流,的确也是个法子。” “此人.确有改革之才!” “.” 渐渐地,所有人都被这篇文章所吸引。 尤其是当中的一些内容。 比如,削藩、削爵,广开财源等。 那些士大夫们,更是看得津津乐道。 文章只是文章,太过理想化,难以推行。 但如果,连想都不敢想,还谈什么改革? 最终,韩章给予这篇文章一个较高的评价, “写的不错,此人有文正公之才。” 但也仅限于写的不错。 “陛下,此人在文章中扬言,要对太祖之法全盘改制,是否太过激进了?” 韩章先夸一句,又引出内心堪忧,是要让赵祯慎重抉择。 赵祯笑道:“年轻人,有些锐进之心,有何不妥?” “朕认为,此人,尚缺磨炼,所以,打算让其担任吏部尚书一职,跟着你们,多学习如何处理朝中政务。” 磨炼,然后担任吏部尚书?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