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八章 吾有一兄-《秦农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时候,听了吴广的介绍,陈胜才知道,他印象当中的张大侠并非单单只在淮阳郡有名,更是战国以来了不得的人物。

    战国四公子,皆有门客千人。其中信陵君窃符救赵、又是五国合纵攻秦并取得胜利的上将军,那是天下游侠的偶像。而信陵君号称有三千宾客,但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只有三个人——侯嬴、朱亥和张耳。

    前二者自不必赘述,张耳却是从战国末年一直活跃到西汉初年,是一位连接战国和秦汉历史的见证人。不但做过魏国的县令,还是信陵君衣钵的继承者之一。

    但也正因为太多知名,魏国灭亡后,他就成为了秦廷眼中的不安力量,受到全国通缉。可是因为当时秦朝还没有对全国进行彻底的户籍整理,所以张耳才能逃出生天。

    这时候,他正隐居在淮阳郡的陈县,堂而皇之地做起了陈县下面富莲乡、耦耕里的里门监。俗话说灯下黑、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,就是如此了吧。

    陈胜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张耳的过分注意。毕竟自从他隐居以来,就有许多游侠、剑豪,以各种名义前来拜见。有的是慕名而来,想一睹大侠风采;也有的是生活拮据又不肯做贼盗之事,只能上门请求收留,有口饭吃。

    总之,不论如何,陈胜的这点名气,和那些来自全国各地且有一技之长的人相比,就太不起眼了。

    当然,若说地方官府对此完全不知情,那也不尽然。县令左文的案头,早就有关于张耳的详细存档,就连郡守府内的那二位大吏,也是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只是张耳做得很隐秘,再加上他一直安分守己,所以在历次的清缴土豪行动中,陈县县寺对其睁一只眼闭只眼,主动忽略罢了。

    毕竟作为信陵君衣钵的继承者,张耳在天下仍然有很高的声誉。再者,他本人一不作奸犯科,二不勾结乡里,除了勤勤恳恳地做着大秦的里门监,并没有任何不轨的举动。

    而且,张耳的存在,对维持地方稳定,特别是管束中二热血的剑豪、游侠,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。也就是说,留着他,在淮阳郡的秦吏眼中,是利大于弊的。

    所以张耳和地方官府之间,相当于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。只不过,平衡就是用来被打破的,而且这一打,就是震天动地的响声。

    平衡发生倾斜的契机,其实还是张鹏自己惹出来的。正是他秋耕冬种、制作米线、设计新犁等一系列的动作,让始皇帝对此充满了好奇。所以在原本的东巡行进路线当中,特意拐了一个弯,专门要绕道淮阳郡,来亲眼看一看这个少府秘谍奏报当中屡次提及的妙人······

    此外,冬天是否能真的种出庄稼来,也是始皇帝最为关心的问题。南征百越已经是既定国策,数十万兵马枕戈待旦,却因为粮草不足而不能发动。倘若有办法永久解决日后的军粮问题,那可要好好赏赐淮阳上下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