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韩章突然插嘴问道:“约有上千?皇城司做事,何时这般不严谨了,究竟有多少人?” 燕达眉头一皱。 这可难倒他了。 其实死伤真没多少 因为倭寇只劫财,很少伤人性命。 即使绑去女子,也只是凌辱玩弄,很少杀人。 充其量,也就六七百人左右? 反正也近千了。 他刚欲开口,就听赵祯缓缓说道: “倭寇作乱一事,不可不察。” “哪怕他们只伤我大周子民一人,也要将其彻底铲除!” “提起倭寇一事,朕想与诸位臣工,一起议一议这海禁该不该解除。” 待皇帝话音落下。 且先不说百官是何想法。 一直昏昏欲睡的工部尚书海忠忽然开口道: “陛下,老臣认为,海禁当解除!原因有三。” “第一,盐法正处于改制的关键阶段,短期内难见收益,朝廷每年开支极多,需借海运税收填充国库;” “第二,东南沿海一带的百姓,除了捕鱼为生以外,别无他法,如若解除海禁,可趁机鼓舞民众,出海经商,让部分百姓先富裕起来。” “第三,也可扬我天朝国威,使四海臣服,如此何乐而不为?” 这位海尚书,乃是户部侍郎海舟的父亲。 此人不负其名,堪称忠君报国的表率,从不参与党争。 但也因此,难以担当朝中要职。 工部虽然也是一大部门,可说到底,还是受制于户部。 听完海尚书那么一说。 不少官吏、勋贵都觉得,海禁需要解除, “海尚书说的没错,解除海禁,于我国朝而言,的确一本万利。” “解除海禁可以,但沿海一带的倭寇怎么解决?” “朝廷不是没有派兵围剿过,可每次去,那些倭寇都会躲藏起来,难以寻觅其踪迹啊!” “倭寇问题不解决,海运难开!” “.” 他们为何会支持? 原因很简单。 都想着解除海禁之后,去掺和一下。 谁跟钱有仇啊? 大不了出事之后,再禁了海运就是。 历朝历代,不都如此? 赵祯看向韩章:“韩卿,你说说,如何看待此事?” 后者应声道:“海运开与关有利有弊,只要市舶司能够起到作用,臣认为,可以开。” “臣担心的是,海外诸国会因我天朝开了海运而借机壮大,殃及后世子孙。” “市舶司或是朝廷,必须严格控制可向海外诸国销售的货物。” “否则.这海运,不开也罢!” 听韩章那么一说,卫渊瞬间有了种遇到‘知音’的错觉。 这老头儿平时挺讨人厌,但一到大是大非的事情上,却从不含糊。 横向来看,此时海外诸国与大周相比,的确是大周的文化更为强盛。 这里的文化,包括了兵家之道。 此时去开海运,就怕海外诸国学到了东西,转手翻脸不认人了。 这也是为什么,卫渊坚决反对与倭国做军器生意一事。 赵祯大声询问道:“东南、两浙、两淮一带的市舶司使来了没有?” 话音刚落。 见殿内无人回应。 朱总管便就朗声道:“传两浙、两淮、福建、广南、广西各路市舶司使。” 紧接着,殿外也有相同声音响起。 没过一会,两浙、福建路市舶司使迅速来到大殿当中下跪叩首,陆续道: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