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而且,他这样做了,更能使一些人放心他成为将来的武勋魁首。 毕竟,使武勋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,是要保证,可以永远得到皇帝的信任。 曹皇后试探性说道:“陛下,您说,卫渊是不是有意做一个孤臣?” “一个,只效忠于皇室的孤臣?” 赵祯若有所思道:“如果真是如此,那对国朝来说,倒是一件好事。” 他清楚卫渊的能力,其战绩已是不用多言。 就说那《练兵实纪》,也足以证明卫渊对于兵家一道的研究有多深刻。 像这种人,即使表现的再忠诚,也得慎用。 赵匡胤未黄袍加身前,也很忠诚,可结果呢? 如若卫渊甘心做个孤臣,那么赵祯不介意,再给他加加担子。 —— 卫渊休沐结束后,刚好是大朝会。 他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参与朝政议事。 前往紫宸殿上朝途中,恰巧遇到了盛紘。 二人同步进了宫城,途中,盛紘小声询问道: “渊弟,最近你可听说陛下要改制盐税?” 卫渊点了点头,“听说了,这与你有何干系?” 盛紘左看右看,见没人凑上来,才继续说道: “与我是无关,但可能与渊弟你们这些从军之人有关。” 卫渊眉头一皱,“什么意思?” 盛紘道:“这几年,朝廷的财税你是知道的,不说入不敷出,可却也差不多了。” “关中、淮西地界,不是大旱就是地动,还有岭南一带,多有叛乱滋生,使民不聊生。” “代州一战,是场持久战,几十万大军,每日得吃多少粮食?朝廷是怎么坚持下来的?” “就是因兵部尚书曹大人建议,多印盐钞,商人花钱购买盐钞,朝廷得了钱又去买粮支持代州战役。” “一来二去,盐钞发行过多,盐税难收啊!” 不得不说,盛紘对于朝廷的某些事情,研究的还是比较透彻。 只是,他的能力也就止步于此了。 能敏锐发现问题,可却解决不了问题。 卫渊毫不在意道:“又不只代州一处用粮,你也说了,这几年,国朝各地皆有乱事,总不能将责任都推到前方将士身上。” “再说,这法子是兵部尚书提出来的,如今出了问题,该负责的是他。” “难不成,因为缺粮,代州一战就不打了?” 盛紘连忙道:“我不是这個意思,我是说,如今你要组建新军,这新军一旦训练起来,势必不能耕种,要靠多少民夫养着?” “我是担心,今日大朝会,若是议起组建新军一事,会有人借此寻你麻烦。” 对于这点儿卫渊倒是没有想到。 他刚要向盛紘道谢。 就见顾偃开走来,将卫渊拉到一旁,语重心长道: “你小子,最近搞出了不小的动静。” “我已经通知韩国公他们了,让他们暂时不要插手新军一事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