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卫渊现在还没有开枝散叶。 想要让卫家成为当世一等一的大族,光靠一脉是难以做到的。 今后,需要后世子弟们的相互扶持。 这也是为何,卫渊执意要将张云昌送到国子监读书的原因。 即使今后难以科举入仕,也能做个监生。 一个家族的兴旺,难以靠一个人就完成,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。 卫渊虽然未有子嗣,但已经在给自己的后世子孙铺路了。 所谓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,就是这个道理。 还未出生,就要想着给他安排以后得道路。 待他三岁时,就要想十岁的事。 等他到了十岁,就要想他成家立业以后得事。 如此,才能让一個家族长盛不衰。 卫渊与包孝肃吃完酒后就各自离去。 后者今日休沐,返回家中,就将举荐卫渊外甥张云昌前往国子监读书的信封差人送给祭酒。 国子监祭酒看完以后,当即表示,欢迎那张家子的到来。 同时,还给予了高度重视。 打算将张云昌安排到‘甲班’中读书。 国子监作为大周最高学府所在,其实也是有分等级。 差生和优等生的区别待遇极其明显。 如果卫渊以忠勇伯的身份,直接让张云昌去国子监,只怕难以分配到优等班。 这样的话,在国子监,论起跑线,就已经输给许多在优等班读书的学子了。 但如今有了包孝肃的推荐,张云昌也能去往优等班读书,最起码起跑线超越了不少人。 将来入仕,自然也能继续超越不少人。 而包孝肃为卫渊外甥写推荐信的事情,也被汴京城里许多文官知晓。 从包孝肃在朝堂上为卫渊说话时,他们就觉着不对劲。 难道,这二人之间,有什么关系不成? 可无论是哪一种可能,总之在很多文官眼里,就形成了一种卫渊与包孝肃关系密切的象征。 主管军国大事的张辅是人家老师。 清流里的代表人物与人家关系极好。 无论文臣一党还是武将一党,人家都如鱼得水,关键还简在帝心,如此人物,今后谁敢得罪? 宣政殿里。 有人将此事汇报给赵祯, “陛下,卫渊乃是武将,与包大人在樊楼吃酒,是不是有些不妥?” 如果搁在以前,发生这样的事情,赵祯肯定是不愿看到的。 只不过,这事发生在卫渊身上,赵祯却觉得没有所谓, “朕知道了。” 那御史一听,知道了?没下文了? 他还想说些什么, “陛下.” 赵祯却不耐烦的摆了摆手,“无事就退下吧,朕累了。” 待那御史一走,赵祯就忍不住地冷哼一声, 第(1/3)页